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 王军(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当前,全国上下正加快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新一轮的金融开放。各地均希望能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通过加快制定新一轮扩大金融开放的政策措施,既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引进来”,又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为金融体制改革注入强大的外部推动力,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竞争力,从根本上降低金融风险,提升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带动服务业开放步伐,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应如何理解金融业对外开放与新旧动能转换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实现路径呢?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金融开放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机理——金融开放如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第一,金融开放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集聚,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新旧动能转换效率
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金融开放,例如,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国外成熟金融产品的引入,毫无疑问将优化竞争结构,加快提升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和流动性,改进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质量,有助于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从“引进来”的角度看,放宽外资准入条件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中资金融机构建立更加市场化、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经营转型,提升风控能力,增强创新能力,丰富金融产品体系,从而有利于提升中资金融机构整体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和收益水平,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效率。
从“走出去”的角度看,加快金融开放有利于中资金融机构更好地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服务、文化、法律和规则,从而推动中资金融机构提高“走出去”和国际化的质量,进一步促进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资源。
从双向交流的角度看,加快开放将改进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增加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的广泛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中资机构优化员工队伍和组织架构,整合内部运营流程以及改进管理机制,增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的培育力度。
第二,金融开放有助于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改善新旧动能的比重,促进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优化合理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新动能比例相对较低,传统动能仍占绝大部分,其中还有很多低端、落后产能亟待出清,大量“僵尸企业”有待化解。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金融体系也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如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债券市场评级体系及结构仍有待改善,国企、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与银行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空间,造成“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特别是通过开放所促进的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金融竞争的加剧,将促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中央银行把更多宝贵的金融资源投放到效率相对较高的新经济、新动能领域、行业或企业,而不是亟待出清的“僵尸企业”、落后产能,以缓解国内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这将从宏观上进一步加快我国结构性改革步伐,促进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起到以开放促进改革、促进发展、促进结构调整、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积极作用,这显然将有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改善经济结构失衡状况,消除金融结构扭曲。
第三,金融开放有助于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更为精准和高效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
中国经济未来要实现成功转型,转向服务业为主、转向创新驱动,必须拓宽股票、债券、私募股权等直接融资渠道,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企业的壮大,一般而言与银行等间接融资关系不大,银行主要适合于培育工业化时代的钢铁、房地产等行业,而对于服务和创新时代则能做的十分有限。比如在美国所有创新型的伟大企业,从脸书、亚马逊、苹果、奈飞、谷歌到特斯拉,可以说没有一个是由银行培育的。
中国也一样,如BATJ,小米、美团等全球型企业,因其相对于旧动能的高成长性、高创新能力、高研发投入、轻资产商业模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显著特点,几乎都是由各种类型的股权融资和资本市场而培育的,如PE、VC及发达规范、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等。众所周知,中国的股权融资行业发展刚刚起步,经验不足,急需引入国际成熟的股权融资机构,助力中国新动能培育。
当前的金融开放恰逢其时,有助于促进国内亟待发展的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服务科技创新、支持新经济发展的能力,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改造形成新动能;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动能,共同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通过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做强做大做优,顺利完成新旧动能转换。
第四,金融开放有助于升级改造旧动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力度,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来拓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
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既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也是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要抓手。未来去产能、调结构、清除僵尸企业离不开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引入国际资本参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鼓励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一方面是要为我国的不良资产寻找国际出路,更重要的是引进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的丰富经验和先进做法,利用好以秃鹫基金为代表的私募股权基金等多种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在专业人才、经验和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密切和深化国际资本与中国金融机构在处置不良资产和“僵尸企业”方面的合作,一起发掘旧动能改造提升、新动能培育升级的机遇,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具体来看,金融开放使引入规范化、国际化的处置机构成为可能,这有助于促进国内建立规范和多层次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遵循严格的市场化规则,通过相对开放的市场标准吸引国际资本的介入,允许外资进入部分行业开展资产处置,引进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做法,增加不良资产流转途径,建立创新的市场环境,提高资产处置效率。
例如,可以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市场化债转股,探索吸纳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和国际投资者的资金积极参与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允许境外机构投资入股甚至控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或借鉴国际上秃鹫投资者及其参与困境资产投资和债务重组获利的策略,成立专门的债转股投资基金或优先股投资基金等。
二、加快金融开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五条建议——金融开放能为新旧动能转换做什么?
建议一:积极引入外资金融机构,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大胆引入外资参股,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我国金融竞争力
整体来看,国内本土金融机构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参股的寥寥无几。为抓住当前金融业进一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扩大经营范围的政策机遇,一方面,推动一批国际知名的外资银行、证券、保险、再保险公司及外资保险经纪、国际评级机构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国内,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另一方面,各地也可以依托本地金融机构,大胆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参股,这样既可以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和规则,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竞争力,降低金融风险;也可以借助外资金融机构股东资源,更好的服务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更好的发挥金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关键是构建相对稳定的金融制度和金融生态。为此建议:首先,保持金融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营造公平良好的金融营商环境;其次,学习上海经验,探索建设金融法院,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纠纷处理机制;最后,利用金融科技工具,打造“互联网+政务”平台,简化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程序。
建议二:探索监管沙盒模式,推动金融开放与创新
对于新时代金融科技爆炸性发展大背景下的金融开放,可考虑业务创新与监管创新并举。
在业务创新上,一是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准入,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将外资金融机构总部或分支机构集聚于特定区域,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二是允许金融机构在特定区域内,如在部分金融改革试验区内与外资投资机构或金融机构合作,尝试投资、孵化、收购一些金融机构有需求、行业内领先、有较强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企业,或参股或控股,以期达到孵化科技成果、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加速金融机构自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转型的目的;三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先行先试利率市场化机制改革,开放本外币兑换业务,扩大“熊猫债”发行规模;四是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如实行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进口环节增值税、选择性征税、部分货物免税、启运港退税试点等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和股权激励等。
在监管创新上,可大胆创新监管模式,如对在试验区内所开展的上述创新业务,尝试以监管沙盒的方式进行监管。同时在开放过程中,把握好金融开放步伐与金融监管能力的匹配程度。
建议三:做好跨境投融资等外向型业务,建立海外发债鼓励机制,拓宽国内企业融资途径
一般而言,跨境投融资业务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直接投资、传统跨境贷款业务、境外债券发行、跨境并购、香港上市。国内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境外投融资发展潜力、空间都很大。8月27日,习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加强金融创新,多举措推动中外资银行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对国内的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地方政府来说,都是巨大的机遇,也是挑战!要坚持开放的心态,重视做好跨境投融资等外向型业务,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遇,通过实现企业自身的“走出去”,进而带动全国新旧动能的转换,提高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
目前,相对于东部发达省份,中东部很多地区的跨境融资业务如中资美元债、欧元债、境外IPO等发展相对滞后,而国内甚至亚洲此类业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7年以来,俄罗斯铝业、马来西亚银行和匈牙利政府先后在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市场各发行了10亿元“熊猫债”,所募集资金都用于“一带一路”建设。
为了紧跟金融发展趋势,把握“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机遇,建议建立跨境融资奖励机制,推动和促进我国金融的国际化进程,为全国经济金融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能。同时,为促进跨境金融发展,一方面,通过开通跨境投融资绿色通道,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及企业利用好香港等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的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等融资工具,降低自身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引导国内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债券等手段,协助外资企业在国内以发行“熊猫债”等方式进行融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未来应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加快发展跨境投融资业务。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始终坚持开放的心态,做好跨境投融资等外向型业务,加速自身“走出去”,进一步发挥金融开放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助力更多企业“走出去”。
一是以跨境资金结算、跨境融资、资金保值增值为重点的传统跨境投融资业务。为企业跨境投融资业务提供政策咨询;提供高效的资金结算、保值、增值、汇率避险等服务;通过跨境直贷等业务,帮助境内企业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通过跨境资金池业务,帮助企业实现全球资金调拨便利化。二是以境外发债、香港上市为重点发展跨境资本市场业务。三是推进跨境并购业务。重点支持境内企业开展“一带一路”相关的跨境并购,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四是打造“跨境投行生态圈”。由国内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牵头,联合境外投行、基金、同业机构、中介机构等,共同打造跨境投融资生态圈,以“财顾+撮合”、“融资+融智”服务于境外发债、海外上市、跨境并购全流程。
建议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探索国内金融机构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加大利用利用国际资本力度
目前,工、农、中、建、交等国有银行及中信、招商等全国股份制银行在境外拥有分行或者子公司,但是大量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如城商行等,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无法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这些银行开展跨境融资业务,只能依赖于国有银行及全国股份制银行的境外分行或子公司,如果后者对这些区域性法人银行授信额度不足或者融资主体不予认可,业务还是难以落地。
为支持国内更多的金融机构尽快做强做优做大,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支持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有以下两方面建议。第一,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牵头组织并协调有关部委,允许各省有设立境外机构意愿的省一级法人银行在香港、纽约、伦敦等地开立分行或者收购子公司、建立基金,支持各地金融机构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为辖区内企业提供境内外、本外币、“一站式”、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第二,允许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政策在各地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内进行复制,打造金融高地,鼓励设立在试验区的金融机构开展离岸业务,实现离在岸、本外币相联动。
建议五:组建区域性金融机构合作联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高质量金融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金融需求多样,不仅体现在融资,还涵盖了结算、汇兑、避险、资金托管、理财、投资等更综合、更高层次的金融需求,各地在落实和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安排时,需要提供针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全方位、持续性、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除少数金融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以外,多数地方的金融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地方金融业“小、弱、散、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资产规模和综合竞争力都有待提高,缺乏在金融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因而也就难以产生大型金融机构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同时,金融资产的高度分散配置,不利于集中统一运作,实现利益最大化,也不利于对资产的风险管理。如果能把这些地方金融力量整合起来,跨界合作,必能取长补短。
此外,从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角度来看,地方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仍然较为传统,缺乏高端的“量体裁衣”式精准服务,还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对于新旧动能的转换而言,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发展相对不足,技术、环境、文化创意等各种新型产权交易市场还未形成规模,地方金融体系,无论是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还是金融组织等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育新动能、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的需要,难以满足“转方式、调结构”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因此,建议组建以区域性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为核心、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广泛加盟、串联地方金融全产业链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合作联盟,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深度融合各金融业态,实现资源共享,发挥金融联盟的协同效应,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高质量金融服务。同时,地方金融机构也可借此提升国际化金融服务能力,助力产业升级。
毫无疑问,金融开放有助于促进金融改革与创新,有助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但与此同时,金融开放绝不是“一放了之”,在深化金融开放过程中,也需注重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努力使金融开放与现有的金融监管水平相匹配。在两者平衡的基础上,坚持加强金融监管与持牌合规经营的原则,促进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良性循环与互动,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和效率,加快发展和培育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促进全国经济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