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子公司探秘:21家银行、1250亿资金已入场

yhdaily yhdaily 发表于2018-12-10 16:53:40 浏览39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018年对银行资管来说是最困难的一年,我们不停地解读、分析、汇报反馈意见,制定相关方案,银行部门之间不停地开协调会。”浦发银行资管部总经理蔡涛感慨。

2018年是资管行业密集出台新政的“大年”,如何消化存量、向净值化转型一直是盘桓在银行资管人心头的难点和痛点。在资金规模近30万亿元银行理财市场的规范监管进程中,一扇崭新的大门随之打开——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行业转型阵痛中破题在即。

12月2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这给蔡涛和他的同行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在此前后,已有21家银行密集公告拟设立理财子公司,注册资金总规模约达1250亿元。

银行理财子公司被当前资管机构视为劲敌。它将以何种形象面世?当前已有动作的理财子公司雏形如何?构成应该是什么样子?诸如此类尚未“敲定”的问题,成为这场新资管变局中最需被解密的因子。

等候期:从迷茫到希望

“今年四五月份,整个银行系资管步入迷茫期,明确体会到资产投放、产品发售放缓了速度。”交通银行资管业务中心副总裁梁冰表示。

2018年4月以来,监管层陆续发布了七份覆盖银行理财、基金、信托等涉及资管机构的政策文件。4月27日,央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9月28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办法》)。一系列文件相继落地,“埋伏已久”的银行资管转型阵痛悄然而至,银行资管体系的体量从2017年开始有所收缩。中债登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年)》显示,截至2017年末,银行理财余额合计29.54万亿元,较2016年末小幅增长1.69%,并且多个月份出现理财余额单月负增长的情况。

银行现有模式受到冲击最大,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原本更善于做非标、类信贷的业务,怎么向投资转型?

更重要的是,相比成熟的海外资产管理机构,没有完备的投研体系,没有较为专业的基金经理和人才机制建设,在产品形态方面能否满足客户需求等都成为银行资管人的心病。

好在随着不断得到监管层反馈,理财子公司细则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后的“定心丸”功效显现。

“资管新规明确了公募可以投非标,老产品可以投资新资产,且对2020年的整改不‘一刀切’。这是非常大的调整,我们看到了一丝光明。直到理财子公司办法的出台,现在谈的更多的是希望和信心。”蔡涛坦言。

交通银行于今年5月31日发布公告,宣布打算在上海筹划未来理财子公司的相关工作。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在后续几个月中,该银行资管业务中心人员走访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公募基金寻求运作模式的同时,也在预计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差距。

梁冰觉得银行资管转型过程中要在优势上做文章。以中长期规划和布局来说,要尽快找到先进的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对标,形成中长期的战略。譬如,交行资管在调研中发现国际大型机构像瑞银、摩根大通这些资产管理公司,他们倚靠集团协同,一方面有机制的支持,另一方面有团队的执行。“目前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的公布给我们指明了下一步工作方向,经过紧张筹备,上报相关申请材料,希望能够成为首批获批的银行系理财管理公司之一。”至此,梁冰表示出了信心。

“大家都在看工行和招行怎么做,城商行从资金和人力成本上以跟随为主。就目前情况来看,大行和股份行是有实质性进展的,市场地位决定他们担当更多。”某家上市城商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有第一家吃螃蟹的人,以小银行决策快、执行力强的优势,应该会马上跟随,作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中位数是没多大问题。”

落地期:子公司“雏形”

有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对待理财子公司的设立想法,一种是将原先设立在总行层面下的有经验的资管部门延伸迁徙到独立子公司上;另一种是在新成立相关的子公司上做动作,人员机制重新调配建设。

交行和浦发在资管业务运营拥有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记者从交通银行处获悉,交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2014年就做了事业部改制,经过五年运行,在整个投资运作、风险审批、人事管理、产品独立运行等方面逐步地和总行的管理体系进行隔离,实现一体化的运营方式。

梁冰分析:“经过五年事业部改制,交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优势逐步地向投资文化转变,这也是支持我们未来整个资产管理方向转变的点。”

浦发银行方面坦言需要更多地准备工作。蔡涛则体会到银行一个部门到子公司有很大的转变,这是很大的挑战。思考如何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重塑、机制建立方面入手,包括未来借助集团力量,怎么和兄弟公司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合作,怎么和分行之间的协同都是未知数。

至于具体选择以何种方式筹建银行理财子公司,所有银行均未透露,但有讨论称资管部门的业务和人员进行平移或成为最主流的做法。

记者从银行的资产管理部或资产管理中心基本分类方向上可略见未来理财子公司模样。第一类是产品发行,主要是理财产品结构设计、定价等工作;第二类是投资相关,分为固定收益、非标债权、货币市场等不同方向,第三种是后台管理、风控部门。

一位国有大行总行员工向记者透露,从资管新规下发以后,该行已经逐渐按照事业部的模式在运行,“监管规则相继出台之后,各家银行都在准备重新出发,一是瞄准了成立子公司的方向,另一方面各家机构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在积极的准备和转型。理财子公司办法出来之后,各家也按照监管要求积极做好子公司筹建工作。许多银行每天管理者上万亿元的规模,除了日常的管理,还要监管转型工作。”

在其看来,监管对理财子公司的审批下发文件更像发令枪,枪响之后,银行要真正开始理财子公司的工作。“目前还没接到监管最新的通知,前两天几大国有银行纷纷披露了筹备公告,监管的审批肯定会加快。”

除此之外,人员的招募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华东地区某信托总经理告诉记者:“在内部的会议上得知,已经有银行向我们的人招手了。”“某排名前十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目前正在筹备资管子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十万亿元以上。目前在招量化、固收、衍生品交易、核算、市场等条线中高管岗位,有意者请详聊。”近日,某招聘网站挂出年薪为150万-210万元,招聘高管。

“其实也不单单为了理财子公司,机构本身也在加强专业性的人才储备。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文件发布后,需要按照新规要求做转型、做净值化、扩大投资范围,肯定需要补充专业人员,本身也要向子公司方面去改革,要准备自己独立成一套体系,肯定各方面要加强。”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

现下,国内许多大中型银行资管部员工与银行管理资产并不匹配。据不完全统计,光大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大约6800多亿元,资产管理部员工在30-40人之间;民生银行资产管理中心员工在70人左右,非保本理财规模在8000多亿元;管理着1.5万亿非保本理财规模的农业银行资管部大约不足80人;管理着2.58万亿元非保本理财规模的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员工不足70人。

中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副总裁罗金辉也表示,庞大的存量业务带来了巨量投后管理工作,各家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投入普遍不足,资产管理部门在维持存量业务正常运转的同时,很难投入更多资源开发新的产品体系、构建新的投资决策流程和销售体系,应对转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消灭”难点与痛点

理想中理财子公司的构成应该是什么样子?“现有的投研团队肯定需要扩招。另外,系统运营和建设也需要加强。”某股份行资管部负责人说。在构建团队方面,可以对比基金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独立后的理财子公司在后台运营、清算系统不能再与母行共享,IT系统的支持更必不可少。

上述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大家面临的问题仍是新的净值型产品怎么创设,存量问题怎么去清理化解。

某股份行资管部门负责人直接表态,目前面临的三个大任务,一是存量整改,怎么打造旧战场,保证2020年年底前达到资管新规的要求。二是新产品加快布局,推进完全符合新规独立脱轨的产品。三是业务和管理的全面转型。因为资管新规下更多地是整个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的变化。

目前面临的任务,是银行理财飞速增长留下的“锅”。从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第一支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14年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经历高速增长,产品资金余额从2007年末的0.53万亿元扩张到2017年末的29.54万亿元,到如今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后的规模调整,再到规划理财子公司思路渐成型,资管人需要面对转型的诸多难点和痛点。“银行资产管理面对的最大的难点在于惯性思维。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业务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明显期限错配、隐性刚兑和类银行存款的特点,面对一套和以往不同理念、不同业务逻辑的商业模式,要摆脱思维定式并非易事。”罗金辉如是说。

其次,转型的难点,还在于理清资产管理部门和母行的责权利关系。再者,转型的痛点在于庞大的存量业务如何处理。

在具体业务上,讨论较多的属于“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这道门槛。非标投资的难点在于,资金的期限要和非标资产的期限匹配。

银行通过发行长期理财产品客户的接受度不高。浦发银行的办法是倚靠自身的理财转让平台,若客户购买长期类产品,担忧流动性银行可以提出解决方式。并且理财子公司明确规定其自有资金可以投向自己发行的产品,那么操作空间将更高,也提高理财产品自身的流动性。

目前浦发银行资管规模在1.7万亿-1.8万亿,到2020年底超过期限的资产测算下量也非常大。蔡涛透露:“表内的存贷款和表外的资管最大的比例可以到1:1,我们的市场空间可以达到和表内一样,当然这是需要很多年努力和实践。”

针对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实际落地后,关于表内表外、影子银行的说法是否有所变化。蔡涛坦言:“未来表内表外还是有的,影子银行这种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会不存在了。”